刘利

生存境界的两重性

人,最痛苦的事是什么?

那年春晚以后,小品《不差钱》的两句台词非常流行:人死了,钱没花完。人活着,可钱没了。

其实,这两句台词所反映的思想就是人生法则——生存境界的两重性:现实的境界与超脱的境界。

在你的温饱问题没有着落时,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着,可钱没了。因为“没钱是万万不能的”,所以,你必须面对现实、尊重现实,要在法律、道德等条件的约束下,挖空心思地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裹体、填腹的原始目标。如果在裸体、空腹的条件下谈“理想”、言“志向”、论“抱负”、议“前途”、话“规划”、说“贡献”,那么,你一定是因为衣不遮体而冻坏了、因为饥肠辘辘而饿昏了。这时,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放下“架子”、丢掉“面子”、遗忘“门户”、抛弃“身份”,竭尽全力地创造出作为自然人生存所必需的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。于是就有了“大学生搓背卖、“大学生卖菜”、“北大才子卖肉”、“本科毕业生‘回炉’读中专”、“数学硕士应聘驾驶员”之类的新闻,于是就有了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”的说法——这就是“现实境界”的具体体现。

当你已经进入或者接近小康水平的生活条件时,当你已经丰衣足食衣食无忧有盈余时,许多人都不希望将来“人死了,钱没花完”,于是就有了更高的追求,比如需要跳舞、看电影、卡拉OK等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——“自然人”上升为“社会人”。特别是每逢春节,城里人宁愿花钱旅游、逛商场,也不愿意为三倍的工资而加班;而城里的农村人,则宁愿千辛万苦夜以继日地排队买票、千里迢迢费劲周折地赶在大年夜之前“挤”回家与家人团聚,也不为超高额报酬的诱惑所动,以至于几乎每年春节都有“保姆荒”的新闻,这时候,“金钱并不是万能的”——这就是“超脱境界”的具体体现。

如果用毛泽东思想来解释“生存境界的两重性”,那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,都要“抓主要矛盾”。对于饥寒交迫的人们来说,其着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物质需求;而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、“钱袋子”饱满甚至外溢以后,物质需求就转化为次要矛盾,精神需求上升为主要矛盾,于是人们就从“现实境界”走进了“超脱境界”。由于种种原因,有些富豪突然之间一贫如洗,如同坠落深渊,就回到了现实境界,需要重新面对现实结局温饱问题,这就是生存境界的辩证法。

由此可见,对于“金钱并不是万能的”与“没钱是万万不能的”这两句现代流行语,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立的,实际上却是非常统一的——在同一个人的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存境界,这就是人类生存境界的两重性:

当你处于现实境界时,没钱是万万不能的,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、可没钱花了。

当你进入超脱境界时,金钱并不是万能的,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、可钱没花完。


评论